眼科医生都容易误诊的‘’泡性角结膜炎”

        “宝宝眼白中央接近黑眼球的地方发红,有时在靠鼻子一侧,有时在靠外一侧,有时一只眼有,有时两只眼都有,有时自己能好,有时反复出现”,这是很多家长来看眼睛说的症状。      

         “在家滴了好几种眼药水了,都不见好转,有时反而还会加重”,这也是很多家长所说。  

        这其实是一种儿童很常见的眼病-泡性结膜炎。因为易反复又易被医生误诊为普通的结膜炎而不容易好。下面我详细介绍一下让家长多了解了解这个眼病。

        泡性角结膜炎(phlyctenular kerato conjunctivitis)是由微生物蛋白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发生于春夏季节。特点为结膜、角膜缘上皮下反复出现结节样细胞浸润,病变中央坏死脱落后形成溃疡,结节周围呈现局性充血。本病可自愈,但极易复发。尤其双眼患者,病变交替反复,可达数月数年之久。一般预后良好,病变位于角膜中央部时,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 

病因 

  泡性角结膜炎的发生,新的观点多认为是一种感染免疫机制,由多种微生物蛋白质,如细菌中的结核菌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及真菌、衣原体或寄生虫蛋白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当微生物蛋白等抗原进入机体后,产生抗体使T细胞致敏并使其增殖,使机体处于过敏状态,及致敏的淋巴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致敏淋巴细胞一方面直接杀伤带有抗原的细胞,同时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引起局部反应,形成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的泡疹。 

  本病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特别是营养不良和过敏素质者。不良的卫生习惯、阴暗潮湿的居住环境对本病的诱发也有关系。患者常伴发眼睑、颊部、耳鼻及身体其他部位湿疹、淋巴结核、骨结核等。

症状 

  泡性角结膜炎仅有异物感或灼热感或眼痒,如侵及角膜则有严重的畏光、流泪、刺痛和睑痉挛等症状。 

  根据病变侵犯的部位,临床上本病可分为:病变仅发生于结膜者称泡性结膜炎;发生于角膜者称泡性角膜炎;病变侵及角膜者称泡性角结膜炎。 

  1.泡性结膜炎 发生在球结膜的结节呈灰红色,直径约1~4mm,结节周围限局性结膜充血。结节易破溃,顶端形成溃疡。随后上皮细胞由边缘向内生长,1周左右溃疡愈合,一般不留瘢痕。在较严重的病例,有时形成较大的溃疡,病变可深及浅层巩膜,愈合后遗留瘢痕。少数在睑结膜或睑缘部出现泡性溃疡,常见于维生素A缺乏者。 

  2.泡性角结膜炎 结节位于角膜缘,表现为灰白色圆形浸润,边界清楚,易形成溃疡。愈合后角膜遗留不透明瘢痕,使角膜缘不整齐。有时在角膜缘及其附近球结膜上出现多数粟粒样细小结节,沿角膜缘排列,称粟粒性泡性角结膜炎。这些结节可不经破溃即消失,也可互相融合形成溃疡。 

  3.泡性角膜炎及束状角膜炎是在角膜(黑眼球)周围形成灰白色小结节,有时并发新生血管长入或角膜结膜化。

治疗 

        ①治疗诱发此病的潜在性疾病。

        ②糖皮质激素眼液:局部点用,如0.1%地塞米松眼药水、0.02%氟美童眼水,结核菌体蛋白引起的泡性结膜炎对其治疗敏感,使用后24小时内主要症状减轻,继用24小时病灶消失。

        ③伴有相邻组织的细菌感染要给予抗生素治疗。

        ④严重的角膜瘢痕影响视力,需行角膜移植。

并发症 

         病变发生在角膜缘时,有单个或多发的灰白色小结节,结节较泡性结膜炎者为小,病变处局部充血,病变愈合后可留有浅淡瘢痕,使角膜缘齿状参差不齐。初次泡性结膜炎症状愈后,遇有活动性睑缘炎、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和营养不良等诱发因素可复发。反复发作后,泡疹可向中央进犯,新生血管束也随之长入,称为束状角膜炎。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