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

[概述] 

血管瘤是小儿最常见软组织良性肿瘤,是一种先天性脉管发育畸形,属错构瘤性质,肿瘤内血管腔扩张增生并与大血管相通。血管瘤好发于1岁以内不婴儿,虽然不危及小儿生命,但对功能和面容有一定的影响。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毛细血管瘤:

1)红斑痣:也称葡萄酒斑,由皮内毛细血管网增生所致。出生时就已存在,为不规则形状、色泽由桔红到深红色的斑块,不高出皮面,加压时不易褪色。好发于面部和四肢,主要影响美容。

2)草莓状血管瘤:为真皮层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形成,肿瘤内充满扩张迂回的毛细血管。出生时可仅表现为一枚小红点,随年龄增长而扩大,一般在2-8个月时增长最快,1-4岁后就停止增长。肿瘤高出皮面,形状色泽似草莓故命名之。

2、海绵状血管瘤:位于皮下组织,有的侵入肌肉层。为扩张的静脉窦组成,腔内充满静脉血。腔内层为单层内皮细胞覆盖,肿瘤可有完整的包膜,无包膜的血管瘤可侵入周围组织和肌肉层。局部可见暗蓝色包块,表面皮肤多正常。

3、混合性血管瘤:为毛细血管瘤与草莓状血管瘤混合存在。多发于面、颈和腋窝,四肢和躯干也可发生。肿瘤具有较大的侵犯性,可破坏周围组织和器官,造成面容畸形和功能障碍。婴儿的巨大血管瘤因肿瘤内滞留及消耗大量的血小板、凝血因子II、IV、IIV和纤维蛋白原,导致DIC,称为Kasabach-Merrit综合症,如处理不当将危及小儿生命。

4、蔓状血管瘤:属先天性血管畸形,常存在动静脉瘘,肿瘤常侵犯某一肢体,使患肢增大增粗形成巨肢。

二、检查

细胞学检查:用细针穿刺肿块,抽出血液或镜下作细胞学检查可明确诊断,目前不推荐。

彩色多普勒:可显示动、静脉血流影像,对诊断血管瘤有较高价值。

血管造影:动脉照影可诊断血管瘤与大血管交通位置及动静脉瘘的形态,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CT、MRI:可明确肿瘤侵犯的部位,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三、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及一些辅助检查可确诊。

四、鉴别诊断

    一般可明确诊断

[入院标准]

并发感染、出血或潰疡,以及容易损伤的毛血管瘤;影响功能的海绵状血管瘤:经造影明确动静脉瘘的蔓状血管瘤;颜面部、会阴部、关节部位和血管瘤应早期施行手术治疗。另外,Kasabach-Merrit综合症其肿瘤较局限者,在控制DIC和激素治疗下手术切除肿瘤。,

 [治疗]

1、随访观察:红斑痔除美容外不需治疗。毛细血管瘤有自然消退可能,如不是并发感染、出血或潰疡,以及容易损伤和颜面部、会阴部、关节部位的血管瘤可观察,3- 5岁后不消退行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法。

2、手术切除:并发感染、出血或潰疡,以及容易损伤的毛血管瘤;影响功能的海绵状血管瘤:经造影明确动静脉瘘的蔓状血管瘤;颜面部、会阴部、关节部位和血管瘤应早期施行手术治疗。另外,Kasabach-Merrit综合症其肿瘤较局限者,在控制DIC和激素治疗下手术切除肿瘤。,

3、硬化剂注射:发生在面颈部重要器官或范围广泛无法手术切除者,可采用硬化剂注射疗法。

3、激光治疗:用于浅表毛细血管瘤。

4、放射性核素敷贴:适用于毛血管瘤。

5、激素治疗:适用于生长旺盛的血管瘤。

 [疗效评估] 

可完整切除的血管瘤预后良好,

 [护理评估] 

 1、病史 详细询问发病时间,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疾病治疗情况,根据病理分类临床表现对症护理。

2、临床观察 绝大多数血管瘤为良性,生长部位对功能和面容有一定影响,术前保护血管瘤避免损伤出血,需植皮者,准备取皮区皮肤,清洁消毒。

3、心理因素 评估家长对该病的了解程度、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有焦虑等。

4、实验室检查结果 除常规化验外,依病情查甲胎蛋白、尿液VMA、血清HCG,B超检查对肿瘤定位、定性、大小范围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极具诊断价值,以及引导穿刺检查,细胞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等。

 [护理要点] 

(一)术前护理

按小儿手术前护理常规。

保护血管瘤避免损伤出血。

需植皮者,准备取皮区皮肤,清洁消毒。

(二)术后护理

按小儿手术后和麻醉后护理常规。

注意伤口出血,防止感染。

肢体有包扎者,宜注意指、趾端血液循环,适当抬高患肢。

[出院标准] 

术后5天,伤口愈合良好。

[保健指导]

范围广泛者手术或其他疗法后肿瘤可能继续发展。每隔6个月应随诊1次,肿瘤增大或有并发症时需积极治疗。

[警示] 

1术前应充分了解瘤体侵犯的部位,术中防止损伤邻近的器官组织。

2重要部位的血管瘤(如颜面部、会阴部、关节),一经发现,尽早手术,或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