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性、节段性、周期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主要侵袭四肢中小动静脉,以下肢血管为主,少数病例病变可累及心、脑、肾、肠等脏器血管,好发于青壮年男性。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肢体先有发凉、怕冷、麻木、间跛、皮肤营养障碍,严重时肢端剧痛,形成溃疡、坏疽。本病属祖国传统医学的“脱疽”、“脉痹”范畴。 病因: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可归纳为两方面: ①外源性因素:主要有吸烟、寒冷与潮湿的生活环境、营养不良、损伤和感染。 ②自身免疫功能紊乱、血液高凝状态、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调、遗传因素以及血管神经调节障碍。 上述因素中,吸烟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关系极为密切,大多数患者有吸烟史。吸烟可促使症状发作,病情加剧,戒烟后病情可以缓解,再度吸烟后又能加剧。 动物实验证实:用烟草浸出液给动物注射,可使实验动物致敏,发生变态反应,肢体坏疽发生率为33%。 临床表现: (一) 感觉和色泽改变 (二)疼痛 (三)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四)动脉搏动减弱 (五)营养障碍性变化 分期和分级: 为了便于掌握临床诊断和辨别病情的轻重,根据发病过程,我国目前多采用Ⅲ期三级的临床分期方法。 第Ⅰ期 局部缺血期 第Ⅱ期 营养障碍期 第Ⅲ期 坏死期 (一)局部缺血期 由于供血不足,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波动减弱,肢端苍白、发凉、怕冷、麻木感,足部及小腿时有酸痛。如步行较长距离每行走一段就出现小腿疼痛、肌肉抽搐,迫使病人坐下休息,症状就可以消失。如再行走则症状又发生,称为间歇跛行,常伴有游走性浅静脉炎。 缺血原因:功能性(痉挛)或器质性(闭塞) (二)营养障碍期 病变进展后,缺血期症状加重,肢体在休息状态也有血供不足的现象。表现为患肢持续性疼痛,尤其在夜间为明显,称为静息痛。皮温明显降低,出现紫斑、潮红,皮肤干燥,毛发脱落,肌肉萎缩,甲增厚变形,足背、胫后动脉波动消失。此期病变以器质性为主。 (三)组织坏死期 患肢动脉完全闭塞后,肢体远端严重缺血疼痛剧烈,发生干性坏疽,一般自足趾尖端开始,皮肤呈暗红或黑褐色,逐渐向上扩展,以至整个足趾坏死、脱落,残端趾骨暴露,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常继发感染,转为湿性坏疽。 根据肢体坏疽和溃疡的程度和范围,可分为三级: 一级坏疽:坏疽仅限于趾或掌指关节远瑞; 二级坏疽:坏疽扩延到跖趾关节; 三级坏疽:坏疽扩延至足背、踝或腕关节以上部位。 检查 (一)跛行距离和跛行时间测定 可观察下肢肌的动脉血液的供应情况。一般动脉供血愈差, 跛行距离和时间愈短。 (二)皮肤温度测定 肢体皮肤温度高低与动脉血流量成正比关系,正常时,同一个人对称部位的皮肤温度基本相等,温差不大于2℃。如果两个对称部位的皮肤温度相差2℃以上,或同一侧肢体某一平面的温度明显降低,即为皮肤温度测定试验阳性。 (三)肢体抬高试验(Buerger氏征) 令病人平卧,下肢抬高45°,3 分钟后观察足部皮肤色泽的变化,阳性者足部,特别是足趾和足掌部皮肤呈苍白蜡黄色,以手指压迫后更为明显,有自觉麻木或疼痛。然后让病人坐起,下肢自然下垂于床旁(避免床旁压迫腘窝),足部皮肤色泽逐渐出现潮红或斑块紫绀。试验阳性者,提示患肢有严重供血不足。 (四)Allen 试验 可以判断手部动脉闭塞情况。方法是压住桡动脉,令病人做数次手拳开闭运动,运动后如果手指颜色迅速恢复,说明尺动脉远端到指动脉的连续性存在,提示侧支健全。若有血色恢复慢的部分,即说明自尺动脉远端到该部分之间有动脉闭塞。反之也可判断桡动脉远端到指动脉之间连续性开闭情况。 (五)静脉充盈时间试验 可以估计动脉供血和侧支循环情况。方法是将肢体高举数分钟,使静脉血排空,静脉瘪陷,然后迅速放下肢体。正常时,足背静脉应在5~10秒钟内充盈。如充盈时间超过10~15 秒,提示动脉有供血障碍;如充盈需1~3 分钟,系动脉供血明显不足;充盈时间达3分钟,提示侧支循环供应不足,系坏疽前期。 治疗 治疗原则:促进侧支循环,重建血流,改进肢体血供。 治疗目的:防止病变进展,改善和增进患肢血液循环,减轻或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尽量保存肢体提高生活质量。 一般治疗: 严格戒烟、防止受寒、受潮湿和外伤,但不应使用热疗,以免组织需氧量增加而加重症状。 疼痛严重者,可用止痛剂及镇静剂,慎用易成瘾的药物。 患肢作Buerger氏运动,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高压氧治疗 药物治疗: 1.扩张血管药物 前列地尔 罂粟碱 654-2 2.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 奥扎格雷 右旋糖苷 3.溶栓去纤药物 尿激酶 纤溶酶 4.肾上腺皮质激素 5.抗生素 手术治疗:血管重建、内膜剥脱术、腔内旋切、肢体静脉动脉化等。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