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病理报告

一直以来,针对恶性肿瘤的防治,临床上都提倡“三早”原则,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中早诊断是关键,而早诊断大部分来自病理学诊断。因此,如何在病理报告单上发现肿瘤“信号”是大家需要了解的内容。

  病理报告单一般包括:大体所见,镜下所见,诊断结果,特殊检查等。其中,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在分子水平上对活检组织进行的专业性描述,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下面。针对病理报告单常见的肿瘤“信息”语言,一一解读。

  1、异型增生

  也称不典型增生,非典型增生、间变等,是上皮细胞由于长期受慢性刺激出现的不正常增生。例如,宫颈异型增生就是指宫颈上皮细胞部分或部分发生异型和不典型增生,报告中常常用CIN描述。CIN分三级,级别越高,发展为浸润癌的机会越多。建议一旦有CIN级就要定期随访或积极治疗。同样,肠道、支气管、乳腺等病变有异型增生均要注意。

  2、分化

  所谓分化,简单地说就是瘤组织的成熟程度,恶性肿瘤或多或少都有向正常细胞分化的特点,瘤细胞分化越接近正常细胞,则越成熟,通常称为高分化,有人称它为I级。如果瘤细胞分化太差,极不成熟,但仍保留某些来源组织的痕迹,则称为低分化,或称为III级。界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分化、或称为II级。但是,有时候肿瘤细胞分化太差,根本找不到来源组织的征象,则称为未分化。

  临床上判断癌症肿瘤的恶性程度是依据分化来讲的,一般说来,高分化肿瘤,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低分化肿瘤,恶性度高,预后较差;未分化肿瘤,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最差。

  3、癌变趋势

  即“癌前病变”。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一个渐渐演变的过程,人体上某些器官的一些良性病变容易出现细胞异常增生,具有恶性变化倾向,这些异常增生具有癌变倾向的病变称为“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并不是癌,但继续发展下去,有癌变可能。例如:黏膜白斑,交界痣,慢性萎缩性胃炎,子宫颈糜烂,结直肠的多发性腺瘤性息肉,某些良性肿瘤等。因此,要提高警惕。

  4、癌疑

  此类报告表明,不能完全肯定是癌症,或对癌症的诊断有所保留,需进一步检查。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病变不够典型,性质难定,或虽倾向为恶性,但其组织量太少或有挤压等。此类报告中,多会出现“考虑为……”“倾向于……”“可能为……”等字样。例如,“直肠管状腺瘤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局部癌变可能”。这些报告均需要医生重新做活检或手术中开展冰冻切片,同时需要患者密切随访。

  5、原位癌

  原位癌是指癌细胞仅局限于黏膜的上皮层或皮肤的表皮层内,尚未穿透基底膜浸润到黏膜下层或真皮层的癌症。通俗来讲是上皮的恶性肿瘤局限在了皮肤或粘膜内,还没有通过皮肤或粘膜下面的基底膜侵犯到真皮组织,更没有发生浸润和远处转移的状态。因此,原位癌有时也被称为“浸润前癌”或“0期癌”,严格意义上而言,它根本算不上真正的癌症。

  癌症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会发生转移,转移后很难完全控制,而原位癌恰恰没有转移这个特点。所以如果在原位癌阶段发现,是较轻微的病症,治疗方案也比较简单,通常是直接切除,不需要做化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但是,病理报告单上的肿瘤“信息”并非是绝对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对待病理报告,还是要科学对待。理性关注病理报告单上的肿瘤“信息”,提高对癌症的警惕,可有效加强预防和减少癌症的发生。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