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热的风险评估

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过1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通常以肛门测温法为标准。发热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和超高热(41℃以上)。

体温升高有“调节性体温升高”和“非调节性升高”

  体温升高在临床上有“调节性体温升高”和“非调节性升高”两种情况。调节性体温升高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和免疫措施,是生理性防御措施,范围通常是在38℃——40℃,能够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杀灭大部分细菌,并能够缩短疾病时间。非调节性升高往往发生在外界温度太高或者中枢调停点异常以及机体产热功能和散热功能障碍后产生的。但在调节性体温升高和非调节性升高时都会有负反馈调节机制产生,机体中枢会释放内生制冷原来阻止体温进一步升高。

进一步升高会达到什么限度(热限)?

  热限是指调节性体温升高极少超过41 ℃,体温超过41℃发生细菌性脑膜炎或败血症的可能性比较高。脑细胞所能耐受的高温极限可能必须到41.7℃,细胞蛋白质才会变性,造成不可逆损伤,临床见于麻醉过敏,非调节性高热。过高或持久发热可严重损伤机体,40 ℃ (小儿39 ℃ )可致惊厥、昏迷,41 ℃可致永久性脑损伤、休克,43 ℃可致死亡。

导致急性发热的原因有哪些?

  急性发热是年龄小于5岁患儿常见的急诊就诊和住院的原因。在一项儿童发热待查的临床分析中【1】发现,我国三级医院儿科发热门诊中,感染性疾病是居于首位,其余分别是结缔组织病、不明原因、恶性肿瘤和其他原因。

  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气管炎、肺炎、尿路感染、脑膜炎等,值得注意的隐形菌血症和隐形尿路感染。引起长期感染性发热的有脑脓疡、肺脓疡、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常见的非感染性发热有产热增加、散热障碍、生物制剂或延误引起发热、中枢性发热、血液肿瘤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等。其中小儿不明原因发热(FUO)是世界性难题,近10%的不明原因病例始终不能明确病因。

发热对机体有哪些影响?

  发热可以增强免疫功能,加强对病原的杀灭作用。但是过高的体温会使机体出现寒颤、对消化酶产生抑制、对中枢系统的减少等。

如何评估发热症状?

  发热程度作为单因素不考虑为严重疾病的危险因素,但当不足3个月的婴儿体温≥38℃或3——6个月婴儿体温≥39℃时,即可作为严重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由于因为文献报道结果的不一致,目前认为发热持续时间不作为预示严重疾病的危险因素。

儿童常见发热风险有哪些评估工具?

评估方法 

适用人群

优缺点

YOS

3~36个月

YOS仅是对患儿临床表现的观察评分,单靠YOS,无法准确预测发热儿童患严重疾病的可能性。

但若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则能使危重患儿的检出率增加 

交通灯系统

≤ 5岁

仅用红色症状来判断发热儿童是否患有严重疾病,灵敏度和特异度都较好 

有可能漏诊尿路感染患儿 

Rochester评估法 

≤ 60天 

荟萃分析显示,Rochester评估法在用于新生儿的评估时,比用于较大婴儿评估时,更为准确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