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屈光手术的前世今生

      近视,是目前困扰广大人群,特别是中青年人的棘手眼部问题。中国青少年的近视患病率长期居高不下。据统计,中国人群的近视率3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青少年近视率为50-60%,居世界第一。

      从医学上讲,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当眼球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折射后不能会聚到视网膜上,即称为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长久以来,屈光不正的治疗,主要是通过眼镜或者角膜接触镜(俗称“隐形眼镜”)的矫正来提高视力。但是戴镜带来的生活不便和外观影响,是屈光不正成为困扰人群的重要原因。接触镜避免了对外观的影响,但是护理问题和长期戴镜的不适及并发症始终是隐患。

      1988年,世界第一台激光矫正近视手术在美国完成。这种更智能、更一劳永逸的方式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意义上的改变,能再次摘下眼镜清晰看世界的感觉对广大的近视患者来说不啻为一个奇迹。

      20多年来,激光屈光手术依托飞速发展的科技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从手术方式到治疗范围都有很大的变化。从最早的角膜表层切削术(PRK)到准分子原位磨镶术(LASIK),目前又有飞秒激光制瓣术及全飞秒手术。治疗的范围包括近视、远视、散光和部分老视患者。

      表面切削术(PRK)术中先刮除角膜上皮,暴露角膜基质后行激光消融。刮除上皮会使患者术后有数天会感觉眼痛不适,视力也需要待上皮修复后会清晰,一般也需要数天时间。一部分病人术后上皮增殖过度会引起角膜混浊影响视力恢复,但通过结合免疫抑制药物等使用,并发症的几率已大大降低。这种早期的术式目前看来仍有可取之处,经过激光机器和术式的改良,表层手术仍有一定的应用空间,尤其在屈光度数较高的患者中。

      准分子原位磨镶术(LASIK)是目前主流的经典手术方式,首先在眼球表面制作一个非常薄的角膜瓣,掀起角膜瓣后,在暴露的基质床上进行激光切削,再将角膜瓣复位。传统的制瓣方式是机械制瓣,即用微型角膜刀切割角膜制瓣。最新技术的飞秒激光制瓣,使用频率超高的飞秒激光,可以制作更均匀、可控性更好的瓣,相对安全性更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刀”全激光手术。

      此外,还有机械或者药物制作上皮瓣后再行激光消融治疗的,原理更接近于表面手术。

      在激光消融阶段,需要眼球固视,机器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屈光程度进行激光切削,虽然总体耗时不长(数十秒),但人眼难以避免微运动,即使注视和控制能力很好的人也难以避免。这样引起的误差虽然对最终视力恢复影响不大,但从追求更精确视力的角度出发,为了尽可能减少由于眼球运动引起的切削误差,研发出了一系列的眼球追踪定位系统,比如虹膜定位、角膜地形图定位、波前相差定位等,保证更好的精确度。

      全飞秒手术采用不同于以往的手术切削方式,不再做消融,而是利用飞秒激光在角膜基质里制作一个“凸透镜”,掀瓣或者打开一个小切口将之取出。比较适合需从事可能存在身体暴力撞击的工作。

      作为一项医学手段,任何操作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风险。激光屈光手术也是一样。我们需要完善术前检查,规范诊疗操作,给患者提供更多的讯息,建议患者从自身需求出发。屈光手术二十多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和应用。对于有强烈愿望希望摘除眼镜的朋友来说,激光屈光手术是目前唯一有效安全的选择。

相关医生 更多